您现在的位置>>  协会动态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丹桂飘香。10月26日,缺血性脑血管病诊疗规范和新进展论坛暨血管性认知障碍系列教育项目无锡站在美豪酒店会议室拉开序幕!国内卒中领域的诸多学界大腕、资深专家、各界代表齐聚一堂,秉承诊疗规范与创新之宗旨,立足交流与共享,深入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治规范,分享最新进展,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脑血管病诊疗理念与规范论坛

“脑血管病诊疗理念与规范”专场上群星云集,大咖荟萃。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教授报告了“缺血适应的转化研究”,展示了当前缺血预适应保护机制、临床评估等方面的前沿进展;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马敏敏教授以“院内卒中的急诊救治”为题,分享了该院在脑卒中救治方面的成功经验;来自无锡市解放军101医院时忠华教授从“急性大血管闭塞的诊断与治疗”入手,重点介绍了急性大血管闭塞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直接取栓、桥接治疗等治疗手段;脑小血管病起病隐匿,常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并存,其诊断离不开影像学的辅助,无锡市人民医院方向明教授对“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阐述;如何改善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是卒中治疗面临的挑战,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马涛教授以“行知合一:关注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为题,分析了心理学量表、影像学技术等在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中的作用,介绍了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非药物和药物治疗手段;来自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王引明教授重点阐述了“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指南(2018)的循证证据”,为临床规范化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刘勇教授对心源性卒中的特点、房颤患者卒中预防的现状、抗凝治疗策略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溶栓治疗可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控制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对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无锡市中医院李乐军教授对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和治疗进展展开了详细介绍。

热点报告

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方琪教授带来了“缺血性脑卒中绿色通道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与卒中中心建设”的内容。“时间就是大脑”是神经科医生最深刻的体会,脑卒中绿色通道的优势是最大限度地挽救、保护患者的大脑功能。对脑缺血患者而言,3小时“时间窗”是关键的“黄金时间”。适应急性脑血管病机制,构建急诊脑卒中绿色通道,开展多学科诊疗是拯救生命的必然之举。方琪教授分享了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卒中绿色通道的基本情况和特色。方琪教授介绍,“绿色通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和“多学科合作”是该院卒中绿色通道的两个重要特征。“绿色通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假性卒中与真性卒中的鉴别、NIHSS评分和ENIHSS评分、心源性卒中和原位血栓的鉴别、基于NCCT的ASPECTP评分、CTP对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侧支循环的评估、MRI的评估、出血转化风险评估、动脉取栓的作用和时间、溶栓流程等。同时,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立了一支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介入科、影像科、急诊科、重症监护、麻醉科、药学部、康复科等多学科医护专家的脑卒中绿色通道队伍,注重“时间、评估、流程”三要素,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时间与评估相结合,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的形式,建立了一套立体、多维、全覆盖、跨专业的脑卒中急诊医疗体系,将绿色通道的建设推上新高度。


苏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肖国栋教授以“适宜技术串联下的卒中救治苏州模式”为题展开了阐述。肖国栋教授介绍,目前卒中救治的适宜技术包括静脉溶栓术、取栓技术、内膜剥脱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动脉瘤夹闭/栓塞术、康复治疗等,这些适宜技术的加快推广将有助于降低卒中的病死率和残疾率。苏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卒中示范中心是经中国卒中学会和国家卫计委双重认证的卒中中心,诊疗技术紧密结合最新指南,不断优化救治流程,目前已实现对卒中患者一级预防、急性期、二级预防、康复治疗的全程管理。如果把中国卒中防治的大网比作互联网,区域卒中防治网络则可看作开放的局域网,以卒中示范中心或高级卒中中心为区域龙头,融合贯通区域内多家有资质的医院,区域卒中防治地图的雏形便由此诞生。2017年4月,区域卒中防治地图再次升级,“苏州市急性脑卒中地图”首次发布,“苏州市急性脑卒中地图”与120急救院前救治体系结合,集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苏州市立医院(本部、东区、北区)、张家港、昆山、常熟、吴江、太仓等10余家医院,在地图标明具备溶栓、取栓条件的医院,对急救转运提供指导,为脑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精准高效救治,实现了卒中区域的协同防治,打造全新的急性脑卒中救治生存链“9D”模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王晓蓉教授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诊疗指南》给予了解读。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不仅增加患者病死率,还严重损害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已成为当前国际卒中研究和干预的热点,对PSCI患者进行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王晓蓉教授指出,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概念宽泛,几乎包括了所有与脑血管病相关的病因和认知障碍的类型。PSCI是VCI的一种亚型,特指卒中事件后6个月内出现的认知障碍。发生卒中事件后,在采集病史或进行临床检查时应注意识别PSCI高危人群,并根据患者人群、康复阶段、患者需求、医疗资源等选择个体化的评估工具。PSCI提倡早筛查、早发现、早综合干预。而综合干预包括对已知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干预和预防、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加兰他敏)用于PSCI的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而非竞争性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美金刚)可轻微改善认知功能,但疗效尚不明确。尼麦角林可作用于多种神经递质通路,是一种被广泛用于治疗认知、情感及行为异常等疾病的麦角衍化类药物,可有效改善PSCI。王晓蓉教授强调,PSCI后出现的严重精神行为症状需给予药物治疗,抑郁治疗推荐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而康复训练应设立长期目标,遵循个体化原则,尽可能使患者回复生活能力。

SENSE缺血性脑血管病诊疗规范和新进展论坛暨血管性认知障碍系列教育项目无锡站圆满召开
作者: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8-11-30 14:34:00
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 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