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协会动态

2018年11月2日,血管性认知障碍系列教育项目(SENSE)暨“赛科学院”卒中中心项目合肥站在丰大国际酒店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天坛卒中学院主办,华润赛科承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国平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并主持了本次会议,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吴云成教授、上海华山医院韩翔教授、安徽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谢道俊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汤其强教授等出席本次会议并做主题学术报告。


王国平教授主持会议


学术报告

吴云成教授


吴云成教授在《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和治疗》报告中指出,血管性痴呆(Va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的第二位常见的痴呆原因,我国VaD患者的患病率正缓慢上升,社区55岁以上人群VaD的发病率为0.27/100(人•年),必须引起临床的重视。卒中的高危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等)、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包括局灶性和非局灶性)、卒中、缺血性脑白质病变等都是VaD的危险因素。而血管壁结构病变、脑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粘度增加所致的大脑低灌注在VaD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VaD通常发生于血管堵塞或出血后,脑损伤的部位、数量、大小决定着VaD患者思考能力和生理功能受损程度。


吴云成教授介绍,判断能力下降、决策能力或组织能力受损往往是VaD的初始症状;除认知功能受损外,VaD患者常常表现为运动功能下降,尤其步态缓慢、平衡障碍。在诊断上,应根据临床症状、神经心理检查、神经影像学进行综合评估,最后经病理证实, 但目前仍缺乏“金标准”。临床应用比较广泛的有NINDS-AIREN诊断标准、DSM-V诊断标准以及2014 VASCOG共识中的诊断标准。


VaD的预防非常关键,除改善生活方式外,还需积极控制各种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在治疗药物方面,吴云成教授重点推荐了麦角碱类(如尼麦角林),尼麦角林是第三代麦角类生物碱,可从改善脑循环、促进脑代谢、保护神经元三重药理机制干预脑组织病变,全面改善脑功能,安全性好。



韩翔教授

韩翔教授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脑血管病智慧医联体平台建设的探索》为题,与大家共同分享了上海华山医院-上海市第五医院-上海闵行社区卫生中心所组成的神经病学医联体建设的经验。韩翔教授介绍,该医联体是基于脑卒中诊疗规范、病种防治指南、专家共识等循证依据,并学习国内外成功经验,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所建立,包括“分级诊疗秩序”和“医教研协同型健康服务体系”,可实现神经专科远程教学、远程会诊、互联网管控、卒中数据分享等四大功能。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患者的预诊,并根据预诊结果进行医疗资源调度和智慧排班,同时通过人工智能结合检查结果数据给出智能诊断结果并推荐最优治疗方案,成功打造了医教研一体化的脑卒中智慧医联体“云”平台。



谢道俊教授

谢道俊教授在《眩晕的诊断思路及临床误区》报告中主要围绕眩晕的定义与分类、导致眩晕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眩晕的诊疗误区三个方面展开了阐述。谢道俊教授指出,导致眩晕的病因繁多,发病机制复杂,当患者因“眩晕”主诉就诊时,应注重病史采集,重视查体,必要时给予辅助检查。谢道俊教授强调,眩晕的诊断有“三要素”:第一,是否是眩晕,亦或是头晕、头昏?第二,是中枢性眩晕还是周围性眩晕?第三,明确眩晕具体病种,疾病型诊断是最好而理想的临床诊断。

在我国成人中,周围性眩晕约占眩晕的30%~50%,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周围性眩晕的最常见病因,目前临床多采用半规管耳石复位法进行治疗。而中枢性眩晕约占眩晕的20%~30%,最常见的病因是后循环缺血。椎基底动脉狭窄,尤其是动脉硬化性狭窄是导致后循环缺血的重要原因。


谢道俊教授介绍,临床上最常被误诊的是颈性眩晕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事实上,由椎间盘侧突压迫导致的椎动脉供血不足非常罕见,只有做椎动脉DSA/MRA/CTA检查,血管有明显受压且与其临床症状相一致,才能考虑做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临床中,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眩晕最容易被忽视,事实上,有学者回顾了2005年4月~2009年1月间3270例门诊连续头晕患者的登记资料,结果发现由35.8%患者的眩晕是由精神心理性因素所导致,可见其发病率并不低。


最后,谢道俊教授指出,尼麦角林(思尔明®)是改善眩晕症状的有效药物。尼麦角林通过增加血供、增加脑内ATP、降低血液黏稠度三重机制而发挥治疗眩晕的作用。临床实验表明,尼麦角林缓解中老年患者头晕、眩晕症状的有效率达90%以上,且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的临床总有效率显着优于尼莫地平。



汤其强教授

汤其强教授在《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治疗研究进展》报告中主要从阿尔茨海默病(AD)的概念、诊断、治疗及展望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汤其强教授指出,目前A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伴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银色浪潮的到来而迅速攀升。AD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轻度痴呆期(1~3年),第二阶段为中度痴呆期(2~10年),第三阶段为重度痴呆期(8~12年)。


AD是严重的致残疾病,严重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但由于发病晚、缺乏特异性指标,而往往被忽视,导致及时诊疗不足,且对临床确诊的AD、特别是中重度AD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故AD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成为各国学者积极探索的热点。汤其强教授表示,早期干预的前提是早期诊断,即尽早发现症状很轻微、特别是发现仅有脑部AD病理改变而无临床症状的临床前期AD患者。目前AD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神经心理学量表,但量表结果仅作为参考指标,不能作为临床诊断,故临床表现在疾病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照料者应重视早期信号的发现。


针对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研究一直是临床的焦点,汤其强教授介绍,AD的药物干预主要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和谷氨酸受体拮抗剂,目前主要治疗药物有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加兰他敏和美金刚等,但这些药物只能暂时改善部分认知和精神行为,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疾病进展。各国学者正在积极寻找阻止疾病进展的药物,抗淀粉样蛋白途径药物、Tau蛋白途径药物正在进一步研发当中。

SENSE血管性认知障碍系列教育项目暨“赛科学院”卒中中心项目合肥站圆满召开
作者: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8-11-30 14:56:17
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 官网